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33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49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8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9篇
自动化技术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表征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矿化过程的差异,通过Sutherland理论下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E)和浮选速率常数(k)之间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得了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浮选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捕收剂消耗量下低阶煤-油泡浮选产率均高于低阶煤-气泡浮选产率。诱导时间测试表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35 ms)要明显低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93 ms)。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油泡表面的疏水性要强于传统浮选气泡表面的疏水性。然而,进一步利用Sutherland理论中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和浮选速率常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并结合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求得的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分别为9.67和8.46 ms,其与诱导时间测试仪分别测量的诱导时间差异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浮选过程中气/油泡的上升速度分别为23.26和22.68 cm/s,其远高于2015EZ型诱导时间仪测试过程中气/油泡碰撞速度(2.0 cm/s)。因此,诱导时间理论计算表明气泡-颗粒间的碰撞速度对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影响很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油泡浮选效果优于传统浮选的内在原因在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小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  相似文献   
2.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采用Dmol3模块考察了B原子分别掺杂C3N二维材料的C位(B/C-C3N)和N位(B/N-C3N)所形成的两种单原子催化剂的结构、电子性质以及催化性能。首先,分析了B掺杂C3N的两种结构的稳定性与电子性质,发现B的掺杂使两种结构的稳定性均显著增强,B/C-C3N的电子性质变化更大,由半导体变成了导体。然后,分析了C3N、B/C-C3N和B/N-C3N这3种催化剂对SO2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计算比较了对O2与SO2的吸附能、电荷转移量、稳定构型、态密度以及O2活化后的键长。结果显示3种催化剂对O2的吸附能均大于SO2,均服从E-R机理,其中B/C-C3N对O2的吸附能最大、O2与SO2之间吸附能之差最大,对O2的活化程度最高,表现出最利于SO2催化氧化反应的性能。态密度分析也表明,O2与B/C-C3N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杂化作用最强,这更利于反应的发生。因此,B/C-C3N具有成为SO2氧化反应优良催化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疏水引力在煤泥浮选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将-0.074mm的不同密度细粒煤泥混入粗粒煤泥中进行浮选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细粒煤泥对可燃体回收率的影响;进行了EDLVO理论计算,分析各作用能的作用效果和疏水引力的成因。结果表明:1.3~1.4 g/cm~3密度级细粒煤泥容易罩盖于粗粒精煤表面疏水部分;水中两个相互接近的疏水表面间的作用以疏水作用为主,疏水引力的产生是由于水中疏水表面相互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自发形成了纳米气泡桥;浮选调浆的强度应适中,在破坏煤泥颗粒间疏水引力的同时而不破坏煤泥与气泡的附着。  相似文献   
4.
瓦斯抽采是煤矿常用的瓦斯治理方法,瓦斯抽采巷道的布置位置决定了瓦斯治理效果的好坏。以贵州地区米箩煤矿上煤组开采为工程背景,结合煤矿相关资料,从理论上提出了适合该煤矿的两种瓦斯抽采巷道布置方案。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从围岩垂直应力和塑性破坏区两个方面对两种方案进行优选分析,得出米箩煤矿在10号煤层底板10m靠近回风巷侧20m处布置瓦斯抽采巷道最为合适。该优选方案用于米箩煤矿工程实践,经检验该方案瓦斯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煤层气处理出来的副产品——凝析油、轻烃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处理设计,得到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几种产品,对此方案进行了工艺流程设计和总体平面布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湿法炼锌酸性浸出渣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干燥温度、物料量、干燥时间对酸浸渣相对脱水率的影响,综合考虑干燥工艺的时效性、经济效益以及工艺效率,控制物料量为50g、干燥温度为90℃、干燥时间为80min时,酸浸渣相对脱水率可达到98.32%。实验研究对促进酸浸渣中有价金属的资源综合利用、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涛  高颖 《煤矿安全》2020,(3):58-61
为了解决煤矿黏土注浆管路淤堵问题,开展黏土注浆管路淤堵软化实验和应用研究。在黏土注浆管路淤堵特征剖析的基础上,通过软化剂作用下黏土崩解实验开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强氧化类的软化剂与黏土试样反应最为激烈,碱性软化剂与黏土试样反应最慢,酸性软化剂与黏土试样反应速度适中。以0.1 mol/L氨基磺酸溶液或0.25 mol/L醋酸溶液作为黏土淤堵软化剂最优。实践证明,采用管路涂抹环氧树脂,重点部位压力监测,淤堵管路浸泡软化剂等手段可以有效防治黏土灌浆管路淤堵问题。  相似文献   
8.
BiOI/MnxZn1-xFe2O4 magnetic photo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simulated RhB wastewater as a pointer to the photocatalytic reaction and combined wi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UV–visible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UV–vis DRS), and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VSM), the reasons influencing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magnetic photocatalysts were further explored. The excessive or insufficient Mn-Zn ferrite both leads to a relatively low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hen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reaches to 200 and 400?°C,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main active component in the photocatalysts has changed from BiOI to Bi5O7I at 400?°C. The nanocomposites prepared under alcohol water environment with hollow microspheres morphology possess a highly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and the RhB degradation rate within 4?h in the ethanol water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ure water (98% vs. 59%).  相似文献   
9.
《云南化工》2016,(2):38-41
综述了利用高岭土、铝矾土、煤矸石等矿物原料制备聚合氯化铝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利用矿物原料制备聚合氯化铝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新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The feasibility to recover the gold present in alluvial material, by means of a chlorination process, using chlorine as a reactive agent, has been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and reaction time was studied through changes in the reactant solid. The technique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ineral samples and the reaction residues were stereo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X-ray fluorescence and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Results indicate that gold extraction is favored by increasing, both,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reaction time. The best recovery values were of 98.23% at 873 K and 3600 s and of 98.73% at 873 K and 5400 s, with very low attack of the matrix containing the metal. The powder of pure gold was not chlorinated at this temperatur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